2024年8月那会儿,乌克兰方面动静不小,调集差不多5万人,据说还是精锐力量,目标直指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地区。当时的说法是,乌军在兵力上占有挺大优势,差不多是5比1,想靠着人多一下子就把俄军的防线给撕开。这阵势看起来挺吓人,毕竟是主动打到人家本土去,战术意图很明显,就是要在俄境内开辟新战线,给俄方施加压力。
一开始,乌克兰方面还单方面发布不少消息,说自己进展神速,拿下好几个地方。甚至有说法称,部队都快打到库尔斯克核电站附近,还在一些地方插上乌克兰国旗。不过,这些消息里头,有些东西后来让人觉得不太对劲。比如说,有些所谓的占领区照片,里面的路标看着像是临时 P上去的,真实性就得打个问号。
关于兵力对比,后来的信息跟最初的说法出入挺大。根据西陆网等一些渠道的消息,库尔斯克前线的俄军实际集结大约7万8千人。这么一算,非但不是乌军占优,反倒是俄军在人数上占上风,双方兵力对比可能达到7比1。这种信息上的反转,也让外界对当时战场的真实情况有新的认识,最初乌军的乐观估计可能与战场现实有不小差距。
面对乌克兰方面的攻势,俄军的反应也相当迅速。他们在前线部署相当先进的防空系统,这对付起无人机、导弹什么的就有底气。俄军的航空兵部队和火箭炮部队可不是吃素的,火力覆盖能力相当强。一旦确定乌军的位置和动向,各种打击手段就招呼上去,力图不给乌军稳固阵地的机会。
希腊那边有媒体报道,就在8月24号那天,俄军的米-28NM武装直升机就出现在库尔斯克边境地带,对着乌军发射空对地导弹。这种“空中坦克”出动,本身就意味着战斗烈度不低。俄国防部在8月25号也公布一组数据,说从8月6号到25号这不到二十天里,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损失惨重,人员伤亡超过5500名,还有500多辆坦克、装甲车等装备被摧毁。
俄军不光是靠装备硬砸,还很会利用自己对地形熟悉的优势。他们经常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搞突然袭击,利用夜视设备和对当地环境的解,精确打击乌军的集结点、指挥所或者后勤补给线。这种打法让乌军防不胜防,也有效地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,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。
乌克兰这次在库尔斯克的行动,从事后分析来看,情报工作上可能存在不小的疏漏。他们似乎对俄军在前线的具体火力配置,尤其是防空系统的实力,评估得不够准确。这种信息上的偏差,直接导致前线部队在进攻中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,一头撞上俄军精心布置的火力网。
战场上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。根据一些不完全的统计数据,有时候仅仅在24小时之内,乌军前线就可能有至少66名士兵受伤,还有4人不幸丧生。这种持续的伤亡,对任何一支部队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。到2025年2月,库尔斯克前线的乌军人数已经锐减到大约1万1千人左右,和对面的俄军相比,兵力劣势非常明显。
人员减少,装备和补给跟不上,士气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。之前乌克兰曾经投入差不多5个旅的力量,试图强行突破俄军在库尔斯克州的防线。结果呢?在俄军猛烈的炮火和空中打击之下,这几个旅最终还是被打回去,没能达成作战目标。这都反映出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。
时间来到2025年4月初,库尔斯克地区的战局仍在持续演变。4月6号,俄罗斯国防部对外宣布,他们已经控制与库尔斯克州接壤的乌克兰苏梅州的巴西夫卡居民点。这个动作表明俄军不仅在库尔斯克地区稳住阵脚,还在相邻区域取得一些进展,试图进一步巩固边境地带的安全。
同一天,乌克兰军方也发布战报,称当天整个前线发生75起战斗冲突,显示出战况依然激烈。特别是在苏梅州,多个居民点都遭到俄军的炮火袭击。这说明俄军的火力压制并未停止,双方在接触线上依然进行着频繁的交火。战火的持续,让当地民众的生活备受煎熬。
为削弱乌克兰方面的持续作战能力,俄军加大对特定目标的打击力度。他们的重点打击对象包括乌军的炮兵阵地、弹药库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无人机生产和组装工厂。通过摧毁这些设施,俄军试图从源头上减少乌军的火力输出和侦察打击能力,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耗战策略。
面对前线的压力和装备损耗,乌克兰也在积极寻求外部援助。近期,一些欧洲国家明显加大对乌克兰的火炮和炮弹支援力度。比如北欧国家丹麦就宣布,将投入大约折合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,专门用来采购相关武器装备援助给乌克兰。这些援助对于缓解乌军的弹药短缺问题能起到一定作用,但能否扭转战场态势还有待观察。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弘益配资-短线杠杆配资网-股票短线配资-如何利用杠杆买入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