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氏肌营养不良(DMD)是一种由X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的严重肌肉退化疾病,其病因是DMD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,引发进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,常伴心脏与呼吸系统并发症。该病主要影响男性,每5000名新生男婴中便有一人患上这种罕见病。目前全球约有25万名DMD患者,其中我国的DMD患者预估约7万人。
据了解,DMD患者的肌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,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因而,患者从出生便开始了生命倒计时。时值世界杜氏肌营养不良知晓日之际,蔻德罕见病中心联合曙方医药在京举办2025第一届DMD年度峰会及DMD专家型患者赋能培训会,汇聚医学专家、公益机构、企业、患者群体等多方力量,从DMD疾病管理、家庭照护、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展开讨论。会上,蔻德罕见病中心发布了DMD科普视频《七万个未来》,旨在携手DMD治疗领域权威专家在科普DMD疾病的同时,呼吁社会各界关注DMD,从而推动新药研发、医疗和社会保障等。
专家介绍说,依据病情进展,DMD可分为以下五期:症状前期(0–3岁),多数患者出现运动发育迟缓伴肌酸激酶升高,推荐新生儿筛查;早期可独走期(3–7岁),患者出现肢体无力的症状,90%患者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及高尔征阳性等体征;晚期可独走期(7–12岁)的中位年龄为9.3岁,患者病情进展加速;早期不可独走期(13–18岁),患者丧失行走能力伴呼吸功能恶化、脊柱侧凸(>30°需手术);晚期不可独走期(>18岁),患者因扩张型心肌病及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,心脏磁共振显示72%心肌纤维化。
多学科综合管理可延缓DMD病情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研究显示,我国DMD患者死亡中位年龄约18.57岁,而当前标准治疗下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28.7岁,较未治延长>10年。中国区域研究显示,规范治疗者生存期为24.8–27.9岁。
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戴毅指出,DMD的诊疗水平已经与十年前明显不同,有一组患者行走的时间超过了16岁,在这方面,多学科的努力功不可没。
“基本的药物治疗、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和营养管理,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心理支持,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大程度的改善。”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吴丽文表示,DMD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,同时配合康复治疗以减缓肌肉衰退的速度。
戴毅强调,DMD患者建议从3岁以后就进行积极的激素治疗,但现实情况是,DMD患者激素治疗规范率仅23%。专业医疗资源的稀缺,使众多患者无法得到规范治疗和有效管理。长期使用传统激素导致生长发育落后、骨质疏松、肥胖、多毛、易怒等副作用,也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。
“患者及家庭期待有更好的、更新的、副作用更小的药物,或者是能够治愈疾病的药物研发上市,给予他们希望。”吴丽文说。
据悉,去年底我国批准了首个DMD适应症新药上市,填补了DMD治疗领域的空白,自此,中国DMD患者从“无药可用”迈向了“长期足量”规范化治疗新时代。另据公开资料统计,当下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个DMD临床在研项目推进。戴毅表示,随着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,未来10年,DMD患者的平均寿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另据悉,尽管已有创新药物获批,但患者群体仍面临药物价格高昂;医保覆盖不足;患者需长期康复和护理,经济负担沉重等多重障碍。部分家庭因无力承担费用,被迫中断规范治疗。为此,吴丽文呼吁医保能够尽可能地覆盖DMD治疗,惠及更多患者及家庭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DMD多学科诊疗团队负责人李西华也呼吁,加快对罕见病立法制度的建立和建设,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政策上的保护。
此外,蔻德罕见病中心主任黄如方表示,为助力DMD患者群体,2024年9月,蔻德罕见病中心联合多位患儿家长发起成立了全国DMD患者家庭联盟,这是一个由DMD患者家庭自愿加入的、全国性、公益性、互助性的患者社群。联盟的成立旨在加强药物研发与引进工作、科普宣传与公众教育工作、患者服务工作、社会倡导与社会呼吁工作。目前,联盟已搭建管理委员会,成立28个地区工作组,覆盖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安徽、江苏重庆等省市。他说:“患者自身的意识觉醒与知识储备是一切改变的起点。患者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,它们不仅是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早期驱动力,更是连接各方利益的桥梁,整合资源、凝聚共识,持续推动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政策支持在内的系统性进程。”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)
弘益配资-短线杠杆配资网-股票短线配资-如何利用杠杆买入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