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柏苍术天南星,桂枝防己及威灵,桃仁红花龙胆草,羌芷川芎神曲停。痛风寒热湿痰血,上中下通用之听。
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是元代朱丹溪所创名方,载于《丹溪心法》,集中体现了中医“异病同治”“杂合而治”的辨证思想。以下结合经典理论与组方逻辑,系统解析其配伍精髓:
📜 一、方源与理论基础经典依据
本方源自朱丹溪“六郁”(气、血、痰、火、湿、食郁)理论,尤重湿、热、痰、瘀互结致痹的病机。
《内经》云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”,朱丹溪进一步提出痛风乃“血受热沸,寒凉外搏,污浊凝涩”所致,强调寒热错杂、痰瘀交阻的复杂性。
立方宗旨
针对痹证“风、寒、湿、热、痰、瘀、食”七邪交织的特点,以通治三焦、兼顾诸郁为法,故名“通用”。
🌿 二、药物组成与炮制特色核心药物与剂量(据《丹溪心法》原方):药组药物炮制剂量经典作用清热燥湿组黄柏酒炒60g清下焦湿热(二妙散基药)苍术泔水浸60g燥脾湿,健中州龙胆草-1.5g泻肝胆实火,利湿热防己-15g行水湿,通腠理活血化痰组南星姜制60g燥痰散结,祛经络顽痰桃仁去皮尖15g破血瘀,润燥结红花酒洗4.5g通络活血,祛瘀止痛川芎-30g血中气药,上行头目下达血海祛风通络组羌活-9g散百节之风寒湿白芷-15g祛头面风邪,通阳明经桂枝-9g温通手臂,横行肢节威灵仙酒拌9g通十二经,化骨鲠调和脾胃组神曲炒30g消食滞,醒脾胃炮制深意:酒制(黄柏、威灵仙):引药入血分,增强活血通络之力。
姜制南星:减毒性,增化痰散结之功。
泔水浸苍术:去燥烈之性,存健脾燥湿之效。
🔍 三、君臣佐使解析与经典配伍1. 君药:苍术 + 南星苍术: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解风寒湿痹”,燥中焦之湿以绝痰源。
南星:《开宝本草》载“主中风麻痹,除痰下气”,专祛经络风痰。
配伍意义:共奏运脾燥湿、化痰通络之功,直击“湿郁”“痰郁”核心。
2. 臣药:分三路宣通祛风组(羌活、桂枝、白芷、威灵仙)
羌活:散太阳经风邪(项背、全身);桂枝:引药至手臂(“横行手臂”之要药);白芷:入阳明经治头面痛;威灵仙:通十二经,软化痰结。
经典依据:《本草备要》载威灵仙“通行十二经,治痛风顽痹”。
泻热组(黄柏、龙胆草、防己)
黄柏+苍术:二妙散基础,清下焦湿热;龙胆草:泻肝胆火,防湿热化火;防己:《药性论》称其“除湿利水,治挛急”。
活血组(桃仁、红花、川芎)
桃仁+红花:破血逐瘀(取法《医林改错》血府逐瘀汤)3;川芎: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为“血郁”关键药。
3. 佐使:神曲 + 引经药神曲:消食导滞,解“食郁”,防痰湿再生。
引经定位:
桂枝引至臂,白芷引至头,防己引至下肢,实现三焦定位治疗。
配伍结构总结:药组靶向病机归经方向经典方剂渊源苍术 + 南星湿郁、痰郁中焦《局方》二陈汤化裁黄柏 + 龙胆草热郁下焦二妙散扩展桃仁 + 川芎血郁周身血络桃红四物汤思路羌活 + 威灵仙风郁表、十二经羌活胜湿汤之意神曲食郁中焦脾胃保和丸配伍思想⚖️ 四、三焦分治机理与“通用”内涵朱丹溪提出“疏风宣上、泻热利下、活血调中”的三焦治法:
上焦(疏风宣上)
羌活、白芷、桂枝→发越头项、肩臂之风寒湿。
中焦(活血消滞)
川芎+神曲→调气血,消积滞,治痰瘀互结。
下焦(泻热利湿)
黄柏+防己+龙胆草→清利湿热,治足膝肿痛。
经典论述:丹溪言:“疏风以宣于上,泻热利湿以泄于下,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,故能兼治而通用。”
💊 五、临证化裁要点(据经典文献)加减法:
无湿热:去黄柏、龙胆草;
无瘀血:减桃仁、红花;
下肢甚:加牛膝、木通引药下行;
痛剧:加全蝎、土鳖虫搜剔络邪。
禁忌:
阴虚血亏者慎用(燥药居多);
湿热偏盛可改丸为汤,增土茯苓、萆薢利湿。
💎 六、经典价值与现代验证理论贡献:
首倡“痰瘀互结致痹” 学说,早于清代王清任“瘀血论”300余年。
现代机制:
实验证实:该方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水平,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(XOD)活性,从微观层面佐证其“泻热利湿”机制。
临床拓展:
不仅治痛风(尿酸沉积),亦用于类风湿关节炎(痰瘀阻络)、腰椎间盘突出症(寒湿夹瘀)等。
方歌精要(录自临床文献):上下通用痛风方,桃红苍柏曲星羌,桂防威芷芎胆草,寒湿痰热祛瘀良。
结语上中下通用痛风丸以《内经》痹证理论为基,融汇丹溪“六郁”学说,通过多靶点配伍实现三焦同治,其“通治”思想对现代疑难痹病(如痛风性关节炎、类风湿病)仍有核心指导价值。临证需紧扣“湿、热、痰、瘀”四字病机,活用经方,方能效如桴鼓。
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是元代朱丹溪所创名方,首载于《丹溪心法》,后世医家多有阐发与化裁。以下结合经典原文、历代方论及化裁演变进行系统分析:
📜 一、经典原文与核心方义1. 原始方剂组成(据《丹溪心法》)组成:
南星(姜制)、苍术(泔浸)、黄柏(酒炒)各二两,川芎一两,白芷半两,神曲(炒)一两,桃仁半两,威灵仙(酒拌)三钱,羌活三钱,防己半两,桂枝三钱,红花(酒洗)一钱半,草龙胆半钱。
用法:
上为末,曲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空腹白汤送下。
2. 病机与治法(《医方集解》引丹溪论)“痛风有寒、有湿、有热、有痰、有血之不同,此为通治……疏风以宣于上,泻热利湿以泄于下,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,所以能兼治而通用。”核心病机:风寒湿热痰瘀交织,以“湿郁”为核心,兼夹六郁(气、血、痰、火、湿、食)。
3. 组方逻辑(《医方考》解析)“南星燥一身之痰,苍术燥上下之湿,羌活去百节之风……川芎利血中之气,桃仁、红花活血中之瘀,龙胆、黄柏去湿中之热。神曲消陈腐之气。”配伍特点:
亲上药:羌活、白芷、威灵仙、桂枝(驱头面、臂胫之风);
亲下药:防己、桃仁、龙胆草、黄柏(清下焦湿热,通下肢经络)。
📚 二、历代医家方论精要1. 汪昂《医方集解》(清代)方解:
“黄柏清热,苍术燥湿(二妙散),龙胆泻火,防己行水——治湿与热;南星燥痰,桃仁、红花活血,川芎行气——治痰与血;羌活、白芷、桂枝、威灵仙——分祛三焦风邪;神曲消中焦积滞。”
通用价值:三焦分治(宣上、泄下、调中),为“通治痹证之套剂”。
2. 费伯雄《医方论》(清代)评价与警示:
“此于风寒湿外,兼治痰与血。丹溪原自谓通剂……病有专在何经者,必须对症立方,不得用此通共之剂,反伤无病之处。”强调:需辨证加减,避免泛用伤正。
3. 《医林纂要》(清代)功用拓展:
“泻热行痰,祛风去湿,主治行痹、痛痹、着痹、热痹、痰痹、血痹。”扩展应用:从单一痛风延伸至各类痹证(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)。
4. 彭坚现代方论(《我是铁杆中医》)治本思想:
“兼顾风寒湿热痰瘀食各方面,重点不在止痛而在治本……是辨因论治的代表作。”现代价值:适用于关节变形、久痹不愈者,丸剂缓图长效。
🔧 三、后世化裁演变1. 丹溪原方加减法“在上者加羌活、桂枝、威灵仙;在下者加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黄柏;无瘀血去桃仁、红花;湿热不重去龙胆草、黄柏。”分经论治
上肢痹:重用羌活、桂枝;
下肢肿痛:增防己、牛膝、木通。
2. 衍生方剂方名化裁要点适应症出处史国公药酒去黄柏、南星,加虎骨、当归、枸杞中风后痿痹不仁,气血亏虚型《医方集解》蠲痹汤去清热药,加黄芪、当归、姜黄营卫两虚,风寒湿痹(扶正祛邪)《医方论》三痹汤合四物汤加人参、杜仲、细辛气血双亏,肝肾不足之久痹《医方论》3. 现代临床化裁湿热偏盛:加土茯苓、萆薢(增强利湿降尿酸);
痰瘀胶结:加全蝎、土鳖虫(搜剔络邪);
阴虚燥热:去苍术、南星,加生地、白芍(防燥药伤阴)。
💎 四、学术价值总结病机创新:首创“六郁致痹”说(尤重湿、痰、瘀),突破《内经》风寒湿三气框架。
配伍典范:
三焦分治:桂枝引药上行,防己趋下,神曲调中;
六郁并调:融二妙散、活血组、祛风组于一方(见下表)。
现代验证:实验证实其降低尿酸(抑制黄嘌呤氧化酶)、抗炎镇痛作用。
核心药物配伍表药组靶向病机代表药物经典渊源燥湿化痰湿郁、痰郁苍术、南星二陈汤化裁清热利湿热郁黄柏、龙胆草、防己二妙散扩展活血通络血郁桃仁、红花、川芎桃红四物思路祛风通痹风郁羌活、威灵仙、桂枝羌活胜湿汤意消滞和中食郁神曲保和丸思想方歌精要(《汤头歌诀》):黄柏苍术天南星,桂枝防己及威灵,桃仁红花龙胆草,羌芷川芎神曲停。痛风湿热与痰血,上中下通用之听。
此方之精髓,在于“通治杂合”而不拘一经一邪,然需谨记费伯雄之诫:“通剂不可妄投,必辨证以定君臣。”现代应用当结合实验室检查(如尿酸、炎性指标),融古法于新证,方显丹溪心法之活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弘益配资-短线杠杆配资网-股票短线配资-如何利用杠杆买入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